健康小屋的的总体使用率并不高。平均每个
健康小屋的的每天仅3人次使用。
健康小屋的的的使用需要与其他公共卫生工作相结合,以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例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档案的更新、慢性病患者的随访管理等都可以利用
健康小屋的的完成。但大部分的
健康小屋的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健康监测的有效功能,将
健康小屋的的检测数据用于健康档案更新的不到六成,能运用信息化手段储存更新
健康小屋的的检测数据的仅占1/4。其他没有建立信息系统的
健康小屋的的数据不能储存、交换、分析和利用,成为信息孤岛,制约了
健康小屋的的的可持续发展,是导致
健康小屋的的使用人次数不高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信息系统的检测结果用于更新健康档案的
健康小屋的的使用人次数更多,可见信息系统的应用和有效的工作整合可提高小屋利用率。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一些地方充分发挥
健康小屋的的的优势,将它作为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纽带,或将它作为医院服务的外延,实现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目标。
健康小屋的的数据、健康档案数据、医疗就诊数据的互联互通,将大大节约人力成本,提高疾病防治的效率。
近期国家下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等重要文件,指出要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群众加强自我健康管理。
健康小屋的的是方便居民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学习健康知识的场所,也是辅助基层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的有力工具。本调查是我国首次针对
健康小屋的的建设情况的调查,对了解其现状并指导今后工作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发现,
健康小屋的的平均使用率并不高,这与其信息化水平及工作开展情况有关。建议
健康小屋的的建设充分迎合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的需求,顺应分级诊疗的形势,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基层工作充分结合,在开展健康监测服务的同时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完善信息化建设,将
健康小屋的的作为加强群众自我健康管理的阵地,更好地为百姓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