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政府主导工作,明确智慧健康小屋建设是惠民工程,政府应以大众健康为公益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充分推广智慧健康小屋在基层落地,以更完善的建设标准、更人性化的健康服务、更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保障健康工程的有效实施。
在以政府为主导的角色下,刚性政策机制与灵活市场需求可充分兼顾,实现亲民化与共享共治的“数字政府”服务模式。同时政府需加大财政投入,给予适宜政策倾斜,充分促使居民从被动健康需要转化为主动健康需求,加强居民自身健康管理意识,有效推进“大众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宣传与教育。以社区为中心发展与施行自上往下和自下而上的良性循环治理模式,需要通过政府组织协调来达成,居民通过转变自身健康管理模式,形成自下往上的健康自治意识,是驱动健康城市与健康治理的双引擎机制。
借助健康云平台建设和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与居民签约服务协议方案,努力打造市全域范围内的互联互通、智能感知、数据开放、融合应用等物联网络系统的开发,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更新换代和超前布局,拓展远程医疗网络空间,最大限度释放信息生产力,融合智慧医疗理念,完善健康城市背景下的慢性病防控系统与传染病防控体系,包括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建设体系。
突破传统运营模式
智慧
健康小屋建设在适应社会新的需求下,摆脱传统的运营模式,力争在 3 个方面做到有效突破(见图 8)。
(1)服务内容突破原有的体检服务,引入健康全方位、全周期管理评估方式,加强健康风险管理,提升居健康生命质量。在人员配置过程中应突破单一的医疗服务梯队,以医务人员为主体,引入健康管理医师、体医融合与体育运动指导、心理健康咨询辅导等专业队伍。服务设施突破低效利用率,通过美化外观环境,丰富健康活动主题,引入创新服务模式与新理念,提升社区人群的整体参与度。
通过结合居民慢病防治结构体系和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对智慧
健康小屋流程进行优化,增加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内容。
(2)传统健康小屋的自测仅测量生理体征指数,不利于将生物—医学—心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